【砥中流 立潮头】江苏:深化农村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土地制度、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挖乡村“沉睡”资源,提高集体和村民收益,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江苏台记者郝朦:位于常州的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发展募投项目的上市企业。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顺利上市后,这家成立30年的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仅用了6年时间,就几乎实现了销售规模翻番。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殷成龙告诉记者,2016年上市前,集团收入大概16多亿元,2023年首破30亿元,同时,集团利税同比增长了70%,带动就业实现了翻番。
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使用的集体土地没有完整、合法的权能,是众多乡镇民企普遍面临的“紧箍咒”。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常州武进在全国率先编制了空间全覆盖的规划体系,率先实现了集体与国有土地的同网交易,确保资本市场上集体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不仅为企业融资上市、加速崛起扫清了障碍,也为进一步放大集体土地的资本价值开辟了新渠道。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蒲岸村原党总支书记殷德强告诉记者,土地入市之前,村委每年收益也就80多万元,而且投入的精力比较多。现在通过土地入市,企业一次性50年使用权资金已经到位了。现在村委跟村民小组有5000多万元放在账面上,大大地增加村委的后劲,既有利于村委,又有利于老百姓。
常州市武进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常州市武进区原土地制度三项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徐林说,通过改革就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出集体资源的价值,特别是一些低效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通过整合之后变成高效资产,这样加强了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功能。
作为全国县域公共空间治理的率先探索者、实践者,近年来,邳州创新思路,积极盘活处于闲置、低效或被侵占的集体资源,在清理出的土地上实施产业项目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拆除违章搭建、老旧危房;收回汪塘、集体土地重新规划建设道路、公厕、游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美化村容村貌。
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村民李永说,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水车,包括九曲桥、长廊、菜园……居住环境提升了,家乡也美丽了。
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文松说,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各村建立村规民约,把积分制管理融入乡村治理的多个环节,鼓励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广大群众从“一旁看”变成了“一起干”,“村里事”变成了“家里事”,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常态长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努力形成与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办法。
在全国率先修订出台《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率先并坚持实施耕地“先补后占”,全省耕地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承包地“三权分置”格局日趋完善。每年按照不低于市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5%,安排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乡村旅游等各类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联网、资源共享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30万元。
改革助力下,江苏粮食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各地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突破3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徐志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刻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一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挖掘激发了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既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也为集体和农民增收助力,更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产业绿色生态转型升级留足了空间,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李晓雨)